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11 月 22 日上午,一场以《第三选择:解决所有难题的关键思维》为主题的分享活动在热烈的互动中拉开序幕。

主讲人麦老师以直击人心的提问开场,引导现场观众沉浸式梳理自身困惑,为整场分享奠定了 “问题导向、实践落地” 的基调。

本次课程的核心,围绕史蒂芬·柯维的经典著作《第三选择》中提出的“四个核心思维模式”展开。麦老师并未停留在理论阐述,而是通过丰富的案例、互动练习和情景模拟,将这四种思维深深植入每位参与者的心中。
第一步:我看见自己
——思维的基石与心态的转向
课程伊始,麦老师并未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大家进行了一场深刻的自我审视。“在任何冲突与合作中,我们手中的第一把钥匙,是‘看见自己’。”麦老师强调,这并非简单的自我认知,而是一位拥有独立自我意识的勇气——将自己视为有独立思考和选择能力的创造者,而非被情绪、职位或过往经验定义的受害者。
第二步:我看见你
——以尊重搭建沟通的桥梁
“看见你,意味着我将你视为一个完整的人,而非一个标签、一个立场或一个障碍。”麦老师指出,许多沟通的不顺畅,都始于我们未能真正“看见”对方。这一步的核心是真诚的尊重与共情。
课程中,麦老师设计了“立场互换”的角色扮演,让学员们亲身体验到,当对方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时,其防御心态会自然消解,合作的窗口由此打开。“我看见你”,是化敌为友的关键,它宣告了“我对事不对人”的真诚态度,为协同创造了安全的心理环境。
第三步:我找到你
——拥抱差异并探寻深层需求
这是整个课程中互动性最强、最具启发的环节。麦老师指出,面对分歧,常人的本能是辩解与反驳,而“第三选择”的实践者则选择“找到你”——主动探寻对方观点背后的情感与担忧。
“当有人对你的想法说‘不’时,请不要急于解释,而是怀着好奇之心问一句:‘请问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我很想了解您的担忧是什么?’”麦老师通过实战演练,教导学员如何运用同理心倾听,穿透表面的对立,挖掘出双方共同的深层需求与恐惧。这一步,不是软弱,而是将差异视为宝贵资源的智慧,因为真正的创新,往往孕育于不同的观点碰撞之中。
第四步:我与您协同共创
——共同探寻“更高一层的答案”
当完成了前三个步骤的铺垫,思维的火花便自然迸发。麦老师阐述道,“协同”不是简单的折中,也不是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方案,而是双方共同踏入一个未知的探索领域,一起创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比双方原有方案都更好的“第三选择”。
赋能:始于思维,归于实践✦

活动现场参会者合影
01
“去标签化”
“我们从小到大被标准答案包围,习惯用‘是非对错’‘非黑即白’的二元论评判一切,但这个时代早已不适用这种思维模式。” 麦老师开门见山,结合现代科技迭代升级的案例,指出当下世界的核心特征是 “不确定性”,而突破困境的关键,在于跳出标签化认知,用更灵活的视角看待问题。
麦老师特别抛出一个贴近生活的疑问:“孩子看手机就一定是没在好好学习吗?” 这个接地气的例子引发全场共鸣,让 “去标签化” 的理念不再抽象 —— 或许孩子正在通过短视频学习科普知识,或许是在与同学讨论学习难题,标签化的判断往往会掩盖事情的真相。

02
“去拖延症”
针对大家普遍存在的拖延困扰,麦老师分享了简单有效的实践方法:“与其纠结‘做到完美’,不如先给自己设定一个身份,用‘自言自语’激活潜意识。” 他强调 “没有完美,只有完成”,鼓励大家从 0.1 的小行动起步。

如何在实际沟通中落地这一思维?麦老师给出了具体技巧:用 “描述性表达” 代替 “评价式表达”。比如将 “你总是拖延工作” 改为 “这份报告已经过了约定提交时间,我有些担心进度”,去掉带有情绪的评判,聚焦事实本身,才能让沟通回归理性,为协同创造空间。
03
破局之道
“破局的核心永远不是在意他人的评价,而是牢记自己出发时的目的和想要达成的效果。” 麦老师的这句话让现场观众豁然开朗。
整场活动中,麦老师用通俗的语言拆解深刻的思维逻辑,用真实案例替代空洞说教,从理念到方法层层递进,让 “第三选择” 从一个抽象概念,变成了可操作、可落地的生活与工作指南。

参会者与麦老师互动
活动结束后,不少学员表示深受启发。这场分享不仅让大家学会了一种解决难题的思维方式,更让每个人意识到,打破二元对立、拥抱协同共创,才能在不确定的时代中从容破局。

参会者之间交流互动
若您也渴望在家族传承的迷雾中找到清晰路径,在家庭经营的琐碎中收获和谐,在企业管理的挑战中实现突破,在个人成长的瓶颈中完成蜕变 —— 不妨持续关注家族企业产业研究院!
后续我们将推出更多聚焦实际难题的分享活动,带你打破思维桎梏、解锁共赢逻辑,轻松找到破局之道,共创超越期待的最优解!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