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这样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家族——荣氏家族,其影响力贯穿商界、文化界,深深烙印于中国社会发展的脉络之中。一个多世纪以来,它在商界的地位举足轻重,鼎盛时期,牢牢占据着中国衣、食两大民生市场的半壁江山,撑起了民族商业的一片天。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荣氏家族:“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在国际上真正称得起财团的,我国恐怕也没有几家子。” 从实业救国的开拓者,到新兴产业的布局者,荣氏家族跨越时代的风雨,持续焕发出蓬勃生机。

2024年11月11日,无锡荣氏集团在大兴安岭投资14.6亿元的汉麻(工业大麻)人工智能植物工厂项目正式开工,计划构建完整产业链,彰显其在新兴产业领域的开拓与前瞻性。恰逢荣德生诞辰150周年,今年2月18日,第十九届中国梅花蜡梅展览会于无锡荣氏梅园盛大开幕,再度让荣氏家族 “为天下布芳馨” 的精神闪耀大众视野。展会不仅是一场梅文化的盛宴,更成为传承与弘扬荣氏家族 “为天下布芳馨” 精神的重要契机,让大众再次领略到荣氏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社会担当。其传承背后的“教育筑基、实践砺志与家训铸魂” 模式,为当代家族企业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借鉴,构建起“人、业、德”三位一体的传承体系。

教育筑基
从“文凭无用论”到实用主义人才观
荣氏家族打破“富不过三代”魔咒的核心,在于其独特的“深造+磨炼”教育体系。
01
// 实用导向的精英教育
荣氏家族的先辈荣宗敬、荣德生,从小在家塾读书,后又到钱庄学徒,他们深刻认识到知识对于商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从而构建起一套独特的 “深造+磨炼” 教育体系。
在20世纪,荣氏家族就以实用为导向,送五儿研仁、九女墨珍、七儿鸿仁及孙儿智明乘飞机去美留学,在国内外顶尖学府深造。1946 年,荣德生送子女赴美留学时,着重强调:“在外不必以学位为目标,只要在事业上学会实用本领,一生受惠矣。”这种教育理念使得荣氏家族培养出了一批批兼具国际视野与实战能力的接班人。其中,荣毅仁虽未出国留学,却在圣约翰大学接受了系统教育,并通过在自家工厂的实践锻炼,成为了一位全能型管理者。在圣约翰大学历史系,荣毅仁不仅学习了丰富的商业知识,还接触到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国际视野,为他日后的商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在工厂的实践过程中,从基层岗位做起,深入了解生产运营的各个环节,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逐渐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商业人才。
02
// 性别平等的突破
荣氏家族在教育上的另一大突破是实现了性别平等。早在 20 世纪初,当传统家族还普遍遵循 “男承家业” 的观念时,荣氏家族就已经让女儿接受同等教育。例如,荣墨珍赴美学习企业管理,她在海外学习先进管理知识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家族企业的运营,凭借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努力,在家族企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打破了女性在家族企业中难以施展才华的桎梏。

清末民初,随着荣氏企业的发展,荣氏兄弟投资教育、兴学育才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实践。1908年,荣氏兄弟在无锡创办了竞化第一女子小学。1915年初,荣德生又先后在无锡办起了竞化女子第二、三、四小学3所,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女子教育体系,为当地女性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荣德生认为工厂办得好不好主要靠工人,工人的生活安定与否、文化水平的高低,都将直接影响生产,所以十分重视工人培训。荣氏企业的女工养成班,进厂先教女工识字,落工后还让她们学习副业。女工必须经过实习,掌握相应技能后才能正式安排工作。

以申新四厂为例,1933年申新四厂因大火而重建之后,全部招募青年女工,积极训练,同时有六班养成工受训练,人数最多的时候有七、八百人。从第一批起,到第十批止,十个月已养成的达一千多人,这种大规模的训练养成工,在国内尚是创举。通过养成班,荣氏企业培养了大批能吃苦耐劳的熟练技术工人和企业管理人员。
除了技能培训外,荣德生还在申新三厂为工人设立了“劳工自治区”,包括单身女工、男工以及工人、职员家属4个宿舍区,配套设施完善,为女工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还推行了一系列福利制度,让女工能安心工作和学习。
荣德生创办竞化女校,打破传统对女性教育束缚,推动其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工厂“女工非由养成班学过不能工作”,提升工人技能素质,保障企业产品质量,为企业储备人才,树立良好形象,从多层面彰显深远意义。
基层砺志
从“少东家”到“修理工”的接班哲学
荣氏家族将 “基层磨炼” 视为接班人培养的必修课,构建起了一套独特的实践培养链。
01
// 全岗位轮岗制
荣毅仁在茂新面粉厂的成长经历堪称典范。他从机修工做起,每天深入生产一线,对机器设备进行维护和修理,常常需要钻入机器底部进行检修,这让他全面掌握了面粉生产的技术细节。随后,他又担任会计岗位,学习财务知识,了解企业的财务运营情况。通过在不同岗位的轮岗锻炼,荣毅仁对企业的各个环节都了如指掌。最终,他凭借自己的能力和经验,在31岁时成功重建被日军炸毁的工厂,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坚韧的意志。
02
// 去特权化管理
荣氏家族还通过去特权化管理,培养子女的坚韧品格。家族规定子女中学前不得穿皮鞋、没有零花钱,并且强制他们与工人同吃同住。这种去纨绔化的培养方式,让家族子女深刻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生活的不易,消解了阶级隔阂。第二代接班人荣德生女婿李国伟、荣宗敬大儿子荣鸿元都在这样的培养环境下成长,在抗战时期,李国伟带领企业从武汉西迁至宝鸡,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窑洞工厂” 的奇迹。李国伟在企业内迁过程中,亲自组织生产设备的拆卸、运输和重新安装,面对恶劣的环境和物资短缺的困境,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确保了企业的正常生产,为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荣鸿元则在企业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保障了企业的运营秩序,展现出了出色的管理能力和担当精神。
家训铸魂
从《人道须知》到现代企业伦理
荣氏家训体系以《荣氏家训十二则》(见《荣氏宗谱》)为纲领,以《人道须知》为核心,形成了 “道德 - 商业 - 社会” 三重价值闭环。
01
// 道德内核
在道德层面,“孝悌当先” 的理念强化了家族的凝聚力。荣氏家族要求子女 “圣谕当遵,宗族当睦”,“蒙养当豫,闺门当肃”,这种家庭伦理观念使得家族成员之间关系紧密,相互支持。例如,荣氏家族成员在面对家族事务和困难时,总是能够齐心协力,共同应对。“族长当尊,礼节当知”,“祠墓当展”,“节俭当崇” 的家训贯穿家族三代,荣毅仁补衣修椅、荣德生坐三等车厢的故事,成为了家族反奢倡俭的生动教材。荣毅仁在生活中始终保持着节俭的习惯,用纸巾时,总是仔细地将每一层撕开,分别使用,不浪费一丝一毫;上厕所时,他也会细心询问家人是否有需要,待大家都方便完后,才一并冲水,杜绝不必要的水资源消耗;家中的家具也都是使用多年,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家族的节俭家训。荣德生在出行时,为了节省开支,常常选择坐三等车厢,这种节俭的作风也影响了家族的每一个成员。特别是荣毅仁中学时代写的《自策铭》,铭文八章第一章就是“孝悌”。
02
// 商业准则
在商业准则方面,“职业当勤” 强调敬业诚信。荣氏兄弟在经营面粉厂时,严格把控面粉质量,即使面临利润受损的风险,也绝不降低标准。他们深知,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只有保证产品质量,才能赢得市场的信任和口碑。正是这种对品质的执着追求,为荣氏家族的企业奠定了百年口碑。“赋役当供”不欠管钱,“争讼当息” 倡导以和为贵,家族曾宽容贪污经理并以德感化。当时,一位经理因一时贪念,挪用了企业的资金,荣氏家族发现后,并没有对他进行严厉的惩罚,而是通过耐心的教育和引导,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最终改过自新。这种 “御下甚宽” 的管理智慧,不仅维护了企业内部的和谐稳定,也赢得了员工的忠诚和信任。
03
// 社会担当
在社会担当方面,荣氏家族在抗战时期拒绝与日伪合作,荣德生书联 “心正思无邪” 明志,展现出了坚定的民族气节。建国后,荣毅仁主动推动公私合营,将家族产业融入国家建设,诠释了 “红色资本家” 的时代担当。荣毅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带领家族企业参与公私合营,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也为家族企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在公益方面,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积极投身地方公益事业,建造园、修复古迹架桥铺路、扶贫济困、兴修水利,凡是有利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事业,无不慷慨解囊,踊跃捐输。他们以道义为准绳,以诚信为原则,获利有道,仗义疏财,回报社会,造福乡梓,使荣巷成为一方慈善之地。“治家立身,有余顾族及乡,如有能力,即尽力社会。以一身之余,即顾一家;一家之余,顾一族一乡,推而一县一府,皆所应为。”此为荣宗敬、荣德生之父荣熙泰生前的嘱咐,“治家三顾"也成为了荣氏家族公益精神的最佳写照。
荣德生在《人道须知》序中写道:“我十五岁学习经商,没有从事学问,本来就不是教育界人也。到中年经营工商业,经常与社会人士交往,暗中察觉个人的聪明才智、品德贤良不一,才觉悟到普通教育的重要性,于是出资创办小学,由一而至十。私下自己感到高兴,以为本乡社会必定可以得到改良,民众知识也可逐渐趋于进步。不料二十年来,与人交往,情况依旧。曾细想其缘故,才晓得以前的办学设施,都属于‘人才教育’,而不是‘公民教育’。儿童在小学读书时偏重于兴趣,到长大进入专科学校,中间各不相商,所以难以收到效果。而学校课程已有法令,未便变更。初级小学是社会的基本,不能不谋求加强巩固的办法。因为幼童入学,其天性各有长短厚薄参差不齐,完全依赖学校课本,教师训导,使短的引之以长,薄的培之以厚。然后基础稳固,日后走上正道以至成材,家业可以振兴,国家可以安定。于是依据这一宗旨,与江霄纬太史商议,编写《幼童训话》,从孝悌入手,以至生活、自治,共为八卷,使各校教师在朝会时间,以此作为启发儿童天性的参考。不求速效于一旦,但求不倦于平时,使学生经长时间的感化领悟,必将有日就月将之功效。但愿能依赖此书,来启发学生走上正途,其有益于教育前途匪浅也。学界各位先生,大概不会以为这是不切实际的言论吧!书编好付印之际,说明其起因如上。”
中华民国十五年农历十一月 “荣宗铨谨识”

现代启示
家族传承的“三脉融合”模型
荣氏家族的百年传承经验,为当代家族企业提供了可复制的传承框架。
01
// 人才脉
在人才培养方面,教育应注重 “国际化视野+本土化实践” 相结合,避免 “空降高管” 与业务脱节。通过让家族成员接受国际化的教育,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同时在本土企业中进行实践锻炼,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培养出既具有国际视野又了解本土市场的优秀人才。
02
// 产业脉
在产业传承方面,通过基层轮岗、项目责任制等方式,让接班人 “在战火中成长”。让接班人在企业的各个岗位进行轮岗锻炼,全面了解企业的运营流程和管理模式,通过参与实际项目,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03
// 文化脉
在文化传承方面,将家训转化为可操作的企业价值观,如中信集团的 “诚信、创新、奉献”,实现道德准则与商业逻辑的统一。将家族的传统价值观融入企业的文化建设中,使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注重社会效益和道德责任,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结语:传承的本质是价值观的永生
荣氏家族历经百年不衰的密码,在于将 “人、业、德” 熔铸为传承铁三角。其独特的教育体系锻造了家族成员的能力,基层实践锤炼了他们的心性,家训文化滋养了他们的灵魂,最终形成了超越时代的生命力。正如荣德生所言:“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这不仅是荣氏家族的训诫,更是中国企业传承的普世智慧。荣氏家族的传承经验,为当代家族企业在人才培养、产业发展和文化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激励着更多的家族企业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感谢荣氏家族中荣三十三世荣萍女士提供的细节资料和校对!
作者:潘金仪
排版:李梓荣
初审:李部
终审:朱沆
